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舞台灯光亮起:没有右臂的舞者旋转腾跃,勾勒着黄河的奔涌;视障琵琶演奏者的指尖在弦上疾走轮拂,让琴曲的流水意象形象而出;歌者静立,而后深深呼吸,或低沉,或高歌,吟唱着内心的脉动……这是历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舞台上的多元切片。
8月下旬,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将在湖北武汉开幕。
回顾这场绵延38载的特殊艺术汇演,它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展现着个体价值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联结。
“我们”的身体叙事:直观的生命力
“即便身体残缺,也在讲述生命抗争”。
艺术是最直接、最通用的沟通媒介。当残疾人突破极限,用艺术才华让公众看到“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时,关注的视角更容易从“同情式关注”转向“平等式尊重”。
重塑残疾人形象——
1987年,中国残联成立前一年,首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作为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节的组成部分,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
展开剩余88%1987年9月27日,首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汇报演出,6000名观众现场观看,并由中央电视台直播。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场艺术汇演给公众的视觉和心灵带来巨大的影响冲击——当残疾人的身体作为一种叙事呈现方式时,其力量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动人。
自此,四年一届的汇演成为惯例,而每一届所产出的精品力作,也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生命潜能与艺术表达边界的认知。
2017年,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舞蹈《新生》将红色主题与残障身体结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专家评委感叹:“在‘战争’中失去臂膀、大腿,这是专业舞者很难想到的;而表演再到位,也未必能如真正的残疾人一般逼真,这不可思议。”
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贵州代表团舞蹈《新生》排练现场
此外,也有大批精品力作。舞蹈《远方远方》以视力障碍人群真实体验和内心想象为元素,用音乐和舞蹈勾勒脑海远方画面;钢琴独奏《幻想曲》旋律像澄澈溪流般自然倾泻,舒缓美妙……题材日益多元、技艺日趋精纯、思想不断深化,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不断呈现着具备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佳作。
找到自我力量——
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设置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大门类比拼,覆盖全国,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这对于众多曾深陷身体障碍阴影、彷徨于自我价值的残疾人而言,也能助推他们完成对自我的剖析与重建。
舞蹈演员马丽因车祸失去右臂后一度自卑:“我怕,怕我不行,怕别人看到我没有胳膊。”后来,在河南残联的鼓励下,她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舞台上,凭借《黄河的女儿》拿下金奖。
“特殊艺术又让我第二次站到了舞台上,又从新点燃起了我对舞蹈的梦想。”马丽曾这样说。
2007年,她再次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和单腿舞者翟孝伟表演以真实经历改编的舞蹈《牵手》,又一次斩获金奖。之后在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的舞台上,他们与健全人作品同台竞技并斩获银奖,成为赛制有史以来首个获奖的残疾人舞蹈作品。
体系:筑就特殊艺术梦想的立体支撑
特殊艺术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背后一套覆盖系统培训、常态展演、经验传承的立体化支撑体系。
给艺术表演一个稳定的舞台——
艺术团是保障特殊艺术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
1987年,残疾人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宣告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诞生。2002年,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成立,艺术团由业余建制转成国家专业艺术团体,残疾人特殊艺术发展在国家层面获得了专业化、组织化的强力支撑,为无数怀揣艺术梦想的残疾人点燃了一盏灯。
2004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作品《千手观音》参加了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中国8分钟。2025年,这一作品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动了一代中国人。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千手观音》
如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2019年,当《我的梦》在巴西圣保罗首演时,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陈佩杰激动感叹:“这场震撼人心的高水平演出完美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巴西人民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
而艺术团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这一平台所提供的人才。像山西省太原市聋人学校的魏玉洁,就是通过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这一平台被挖掘,之后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并且在11年时间内先后踏上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舞台。
有舞台,便有了更大的梦想。《中国残疾人事业2024年发展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省地两级残疾人艺术团已有225个,越来越多热爱艺术的残疾人有了想去的“远方”。
特殊艺术人才培养要流动起来——
人才是特殊艺术的生命线,而特殊教育学校,是人才得以发展的摇篮。
早在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朴方同志就在报告中提出:“选择五十所特教学校,重点培训文体人材。”这份报告,奠定了残疾人艺术人才培育的雏形。
此后,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完善,逐渐“可循环”起来:不少表演者从特教校园走出,又回归讲堂。
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崭露头角,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魏玉洁,2016年退役时,选择回到艺术的起点,到山西省太原市聋人学校任教。“我一路走来承载了太多人的鼓励和爱护,渴望把我所学奉献给这些含苞待放的孩子们。”现在,她用手语传递着舞步。
人才培养的河流,从特教源头发轫,如今正向高等学府延伸。为了构建更完善的人才梯队,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门也为特殊艺术人才进一步敞开。
2024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都招收了视力残疾考生。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在单独考试中为残疾考生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等专业,致力于培养高学历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
文化权利:表达和被看见的需求
特殊艺术承载着双重意义,它是残疾人内心世界的镜像,映照着他们的生活现实、情感波动与美好向往;它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实践,通过艺术的力量切实推动“平等、融合、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特殊艺术的重点在于表达——
特殊艺术舞台是一个公共表达空间,让每个生命都有表达和被看见的权利。可以说,残疾人艺术汇演舞台是一场有故事的暖风,能够把生命的共振传达到无数远方,让身处日常的残疾人,有不一样的期盼:可以被聚光灯照亮、被掌声与喝彩包围、被世界聆听。
现在,这份期盼正化作逐年攀升的热情与数字。在2021年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支代表队报送了239个节目,2400多位残疾人演员参演,包括肢体、视力、听力、精神和智力等残疾人。这些众多参与者参演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专业表演者,而是出于热爱,出于尝试。
“按说到了我这个岁数就不想再登上舞台了,只想到场鼓励大家一下,但在排练过程中,我看到我们的兄弟姐妹们不断超越‘障碍’,让我在这个岁数又有了一把燃烧的激情。”宁夏回族自治区肢残人协会主席付国刚在备战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时说。他1970年生,现在和30名伤友们一起排练轮椅舞蹈,还在挑战着自己。
西藏拉萨特殊教育学校18岁的拉巴桑珠,在12岁彻底全盲后,他开始喜欢唱歌,听到电视里报道中国有那么多新歌星,万分羡慕,他在参加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时说“像明星一样登台,我非常高兴、难忘。”
搭建社会融合的平台——
“艺术和爱能够为不同国家的人搭起桥梁,也能够沟通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感情,创造更加和谐的世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曾这样感悟。
特殊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也离不开舞台导演、专业编导老师、表演者等的多元协作。筹备一场演出,可能需要借助地板震动感知节拍、视觉信号引导动作、游戏化教学方法等方式来设计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这些设计、策划离不开彼此的合作。
一场精彩的舞蹈可能需要长达两年的编排,一首悦耳的歌曲可能需要千万遍的按秒练习。长时期优质表演的呈现,更需要彼此磨合,只有残健共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能呈现出好的舞台。
让特殊艺术的魅力绽放出来,也有助于让更多残疾人日常生活里的文化需求被看见。2021年以来,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陆续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年均为残疾人组织的专场文化活动超过6000场次。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则为这片融合之地提供了更丰沃的土壤。2021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中国残联宣文部等达成战略合作,启动了“筑梦行动—残疾人特殊艺术扶持计划”公益项目,围绕残疾人音乐人培养、特殊艺术作品创作、残疾人青少年音乐美育教育等方向进行合作,为残疾人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我梦更美,你梦更美,兄弟姐妹,好梦共追”,这是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主题曲《我的梦》的歌词。
回看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走过的38年,从首届几十位演员在人民大会堂的汇报演出,到如今残疾人参演人数达千名以上,汇演地方遍及多地;从最初600名观众观看,到如今影响人数达十多万。当下,精彩正在继续,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即将开幕,这条以艺术铺就的道路,会不断向前延伸,承载着更多残疾人的梦想,通向更深层的理解与融合。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股票杠杆平台,炒股加杆杆的平台,大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