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国家,水电天然气几乎不要钱,汽油一升不到五毛钱,政府每月还往你的油卡里打钱。这种生活听起来很美好,但代价是,你想上网看看外面的世界,却发现几乎所有国际网站都打不开。
这就是土库曼斯坦,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这个国家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换取了国民的物质无忧,也因此隔绝了民众与世界的联系。
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已经维持了三十年。可是,地下的天然气总有挖完的一天,年轻人的好奇心也总会冲破信息的高墙。到那时,这种安稳还能继续下去吗?
要理解土库曼斯坦今天的选择,必须回到1991年。那年苏联解体,它稀里糊涂地获得了独立,却发现自己处境极其危险。
南边的邻居阿富汗战乱不休,西边的伊朗又是实力强大的地区角色。一个新生的小国,随时可能被拖入纷争。
面对这种局面,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思路非常直接,他决定谁都不得罪,保持彻底的中立。他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并在1995年12月12日获得了成功。
联合国大会正式决议,承认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这一下,它成了亚洲唯一获此地位的国家,等于拿到了一张宝贵的护身符,也为后来的关门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外部安全的基本保证,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开始全力解决内部问题。他们的底气,来自脚下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其探明储量排在世界前列。国家牢牢控制着能源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
这些钱大部分都用在了国民福利上。水、电、天然气和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免费供应。油价低得可以忽略不计,政府还给每个车主每月发放120升的汽油补贴。
超市里的食品和日用品价格也不贵。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让民众过上了一种物质富足的生活,以此换取了社会稳定和民众的支持。
首都阿什哈巴德那些用白色大理石堆砌起来的宏伟建筑,就是这种财富最直接的证明,甚至还创造了世界上大理石建筑密度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民众享受高福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整个国家的发展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社会与外部世界完全脱节。
最明显的就是信息封锁。全国只有大约两成的人能用上互联网,网速慢得离谱,想打开一个外国新闻网站是件极其困难的事。
书店里卖的几乎都是歌颂总统的书,外国报纸不许进口,连人们的信件都可能被拆开检查。在文化上,个人崇拜被推向了极致。
首任总统尼亚佐夫自称“土库曼巴希”,意思是“所有土库曼人的领袖”。他写了一本叫《鲁赫纳玛》的书,规定全国人都要学习,从上学到工作,处处都要考这本书的内容。
他甚至用自己和母亲的名字,替换了日历上的一月和四月。在首都的市中心,至今还立着一座他本人的镀金雕像,每天跟着太阳的轨迹旋转。
他的继任者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上台后,虽然恢复了正常的月份名称,但国家的整体政策没有变。他同样热衷于在电视上展示自己骑马、赛车和弹唱的才艺,塑造个人形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电影院里空空荡荡,年轻人无事可做,只能成群结队地在街角闲逛。
首都虽然光鲜亮丽,但一到乡村,看到的还是苏联时代留下来的老旧电线杆和失修的设备,仿佛时间停留在了几十年前。
这个国家的封闭并非水泼不进。在最核心的利益,也就是能源出口上,它表现得非常积极和务实。为了持续获取资金来维持国内的高福利,它必须把天然气卖出去。中国是它最重要、也是最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
那条横贯中亚的天然气管道,成了土库曼斯坦的经济生命线。它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天然气,也为这个封闭的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一旦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整个国家就会受到巨大冲击。更长远的问题是,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长期的封闭已经导致技术和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
2022年,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宣布提前举行选举,理由是“要给年轻人让路”。最终,他的儿子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顺利当选,完成了权力的平稳交接。新总统接手的,正是这样一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三十多年过去了,土库曼斯坦人依旧过着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生活。一方面是衣食无忧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却是与世界隔绝的精神压抑。这种日子,究竟是福是祸,恐怕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如果让你来选,你是想要一份安稳得有些沉闷的生活,还是愿意放弃这些保障,去看看外面那个充满机会也充满风险的世界?
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开放包容的枢纽,也许,怎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慢慢地找回一点祖先的开放精神,才是这个国家未来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吧。当然,这真的很难。
网上股票杠杆平台,炒股加杆杆的平台,大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