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只是起点,场景剧本才是决策依据。本文以15年运营实战为底,系统拆解如何从标签化认知走向行为驱动洞察,提出“剧本式运营”的方法论框架,是一份值得操盘手深读的认知升级指南。
作为一个有15年经验的运营,自认为在运营这件事情上,自己还是有些能耐的。我见证并参与了从PC到移动,从流量到留量的整个周期,烧过钱,也打过仗。但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运营所有的技巧、模型和策略,若不能建立在深刻的用户洞察之上,终将是沙上筑塔。我们今天与产品经理的多数争吵,团队内部的多数内耗,归根结底,源于我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停留在了一个过于粗糙和静态的层面。
一、痛点:我们为何总在“隔靴搔痒”?
我们团队从不缺乏干劲和创意,但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自嗨式”的忙碌:数据指标看似美好,但用户就是不买账;功能迭代频繁,但核心价值模糊;市场声量不小,但用户黏性始终疲软。具体表现为:
静态的用户画像,动态的真实世界。我们的需求文档里,用户画像是“张伟,28岁,北漂,互联网产品经理,月入2万,喜欢科技与健身”。这张“简历”无法告诉我们:周一早上9点,挤在地铁里的张伟,与周六下午在健身房的张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前者焦虑地盯着手机怕迟到,后者放松地刷着视频。我们用一个静态的标签,去应对一个动态的人,注定力不从心。
空泛的痛点,无法指导具体行动。我们常说用户“选择困难”、“渴望效率”、“需要社交”。这些描述如同说“人类需要空气”一样绝对正确但毫无用处。它无法指导我们设计一个按钮的颜色、写一句推送文案、或是决定一个功能的上线优先级。我们知道用户“饿”,但不知道他此刻是想吃快餐果腹,还是想享受一顿烛光晚餐。
产品与运营的“平行宇宙”。产品团队在谈论技术的优雅、功能的强大与完整性;运营团队在谈论渠道的覆盖、内容的声量与活动的刺激。双方都在自己的维度上觉得对方“不接地气”。其根源在于,我们没有一块共同的“基石”——一个关于“谁,在何种情境下,要完成什么任务”的清晰、共识性的描述。
结果就是:我们造出了很多“我们认为用户需要”的功能,策划了很多“我们认为用户会感兴趣”的活动,最终只是在堆积功能,而非创造价值。
二、原因:我们混淆了“用户需求”与“用户场景需求”
上述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失了一个关键的认知桥梁:场景。更准确地说,是“身份×场景×语境”的三元组合。
用户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深层的价值追求。比如“安全感”、“归属感”、“效率”、“体面”。
用户场景需求是前述价值在特定时空下的具体化身。它是一个带着身份的人,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动线中,由当下语境(目的、约束、情绪)所定义的、亟待解决的任务。
举个例子:用户需求(深层):获取信息,提升自我。
用户场景需求(具体):
身份:通勤者;
场景:早高峰地铁;
语境:拥挤、单手扶栏、时间碎片化、环境嘈杂。
需求:用耳朵“刷”一些轻松、不费脑、能快速获取的短资讯或音频。
身份:备考者;
场景:深夜书房;
语境:时间整块、需要高度专注、目的性强。
需求:系统化、结构化、能辅助记忆和理解的专业课程或文献。
如果我们只看到“获取信息”这个深层需求,我们可能会设计一个内容庞杂、需要深度阅读的App。但只有看到具体的“场景需求”,我们才会明白,在地铁场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播客”或“语音速报”功能;在书房场景下,我们需要的是“课程视频”和“笔记联动”功能。
我们过去总是在为用户抽象的“人”设计,而不是为他们在具体“人生时刻”的“角色”设计。
三、案例拆解:一瓶饮料里的“场景需求”宇宙
让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买饮料,来感受一下“身份×场景×语境”如何催生截然不同的需求。
学生×课间便利店×十分钟的即时满足
身份:学生。
场景:课间十分钟的便利店。
语境:口渴、零花钱有限、时间紧迫、想来点“小确幸”。
场景需求:立刻解渴,带来快感,且便宜。
衡量标准:快、甜、便宜。产品证据:碳酸饮料、小包装高甜度果汁。其价值链条是:属性(甜/冰/便宜)→后果(瞬间解渴/带来快感)→价值(满足即时欲望,获得小确幸)。
白领×办公室楼下×午后的体面提神
身份:注重形象的白领。
场景:午后三点的办公室楼下便利店。
语境:精神疲惫、需要提神、但有健康和管理形象的顾虑、预算宽松。
场景需求:恢复精力,同时保持健康和专业形象。
衡量标准:提神、健康、无负担。产品证据:无糖气泡水、轻卡路里茶饮、精品咖啡。其价值链条是:属性(无糖/低卡/有咖啡因)→后果(精神恢复/不长胖/外观体面)→价值(自律、专业、自我管理)。
父亲×周末超市×家庭的和谐采购
身份:父亲。
场景:周末与孩子一起逛超市。
语境:孩子想要、妈妈对健康有要求、需要维持家庭和谐。
场景需求:满足孩子,同时通过“家庭健康官”(母亲)的审查。
衡量标准:孩子喜欢,妈妈认可。产品证据:标注“低糖”、“富含维生素”、“儿童配方”的乳制品或果汁。其价值链条是:属性(低糖/营养/卡通包装)→后果(孩子喜欢/妈妈放心/减少家庭矛盾)→价值(履行父亲责任、维持家庭和谐)。
看,同样是“喝饮料”,背后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场景需求”剧本。真正被选择的,从来不是饮料本身,而是那个能最完整、最精准地兑现“属性→后果→价值”链条的产品。
四、三条解决方法:如何锚定“真需求”,拒绝“伪需求”?
基于上述认知,我和我的团队沉淀了一套可落地的工作方法,旨在将“用户场景需求”的洞察,贯穿到产品与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方法一:用“场景还原实验室”取代静态用户画像
忘掉那张死气沉沉的用户简历。为你的核心用户群体建立“动态身份场景库”。
怎么做?列出核心身份:你的用户主要扮演哪几种角色?(如:通勤者、熬夜党、新手妈妈、团队领导者)。
抓取关键场景:这些身份会在什么典型时空被激活?(如:通勤地铁、深夜书房、周末商场、周一晨会)。
描述具体语境:在这个场景下,他的目的是什么?情绪如何?面临哪些约束(时间、预算、注意力、社会压力)?
形成“场景剧本”:用一句话描述:“作为一个[身份],在[场景]下,为了[目的],面对[约束],此刻他认为[衡量标准]最重要。”
产出物:一系列鲜活的“用户瞬间”卡片,成为产品设计和运营策划的共同语言和灵感来源。
方法二:用“工作句式”对齐产品与运营的发力点
这是将“场景剧本”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神兵利器。任何功能或活动上线前,强制用这个句式进行描述:
“我们要帮助[身份],在[场景]下,为了完成[目的],克服[约束],让他们相信我们能帮他们把事做好。为此,我们要提供[属性证据],让他们看到[直接后果],最终感受到[深层价值]。”
举例(一个健身App的饮食记录功能):旧描述:“优化食物拍照识别功能,提升识别率。”
新描述:“我们要帮助[忙碌的上班族](身份),在[公司食堂午餐时](场景),为了[快速记录饮食且不显得突兀](目的),克服[时间紧、怕被同事围观](约束)。我们提供[极速自动识别常见食堂菜品并估算分量](属性证据),让他们看到[3秒完成记录,无需尴尬摆拍](直接后果),最终感受到[掌控健康生活的成就感和效率感](深层价值)。”
这个句式强迫产品思考“为什么做”,强迫运营思考“如何说人话”,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对齐。
方法三:用“无法拒绝的理由”作为真伪需求的试金石
这是判断一个需求“真伪”的终极标准。真需求,是你能给用户一个在特定场景中,无法拒绝且唯一是你的理由,并能因此持续保持黏性。
在推进任何项目时,反复追问团队(也追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场景检验:这个功能/内容,是针对一个真实、高频、且能精准触达的用户场景吗?
价值检验: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构成了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即,我们的“属性→后果→价值”链条,是否完美匹配了用户在该场景下的“衡量标准”?
壁垒检验:这个理由“唯一是你”吗?是我们的品牌承诺、技术壁垒、用户体验、还是生态体系,构成了别人难以轻易复制的护城河?
如果一个需求无法通过这三重检验,它大概率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伪需求”,要么是团队的一厢情愿,要么是极易被替代的、无法形成黏性的浅层功能。
结语
运营的尽头,是理解人性;产品的尽头,是满足人性。而人性,总是在具体的身份、场景与语境中,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当我们从抽象的“用户”走向具体的“人”,从空泛的“痛点”走向生动的“场景剧本”,我们便能在与产品经理的协作中,找到那块坚实的共同基石。我们不再争论“功能重不重要”,而是共同探讨“这个功能,在哪个场景下,对哪种身份的用户,重要到什么程度”。
这条路,让我们从依赖运气的赌博,走向依赖理解的深耕。而这,正是我们这些老运营,在纷繁复杂的噪音中,所能保持的最后一份从容和笃定。
网上股票杠杆平台,炒股加杆杆的平台,大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